《民俗研究》
傍海而生,因海而兴。有着“千岛之城”美称的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四面环海,是中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数千年来,舟山人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出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孕育了宝贵的海洋文化。
近日,笔者走进舟山博物馆,聆听悠远的群岛故事,感受动人的渔风民俗。
探索海洋宝藏
舟山博物馆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14年12月,舟山博物馆新馆试开馆运行。新馆蓝色的建筑立面上分布着银灰色的不规则几何块,象征着舟山岛礁林立。
“舟山博物馆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陈列展览总面积为6120平方米,运用现代化展陈语言向观众展示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渔风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海岛历史。”舟山博物馆馆长叶其跃介绍,馆内拥有1万余件(套)藏品,从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到近现代文献实物资料,品类丰富,尤以海洋文化相关藏品最具特色。
博物馆一层的“美丽家园——舟山自然陈列”集中展示了500多件舟山动植物标本、古动物化石、海洋生物标本等,反映了舟山地貌衍变过程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步入展厅,麋鹿鹿角、古菱齿象臼齿、德式水牛头骨等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映入眼帘。
“2001年至2003年间,舟山渔民在金塘海域、东极东部海域捞获300多件化石,引起国内外关注。”舟山博物馆宣教员刘冬燕介绍,在舟山地区发现的古菱齿象、真马、额鼻角犀等化石证明舟山原先与大陆相连,是东海平原的一部分,历经数次海侵海退,舟山与大陆分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群岛。这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为研究舟山群岛的形成及舟山原始先民的生存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对于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迁和海平面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3亿年前就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国鲎、现存最大的节肢动物巨螯蟹、拥有多个精密气室的鹦鹉螺……行走在“野性舟山”单元,各类动植物标本令人目不暇接。据介绍,舟山群岛由2085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世界上仅存一株的野生普陀鹅耳枥,就生长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上。
两个巨大的海洋生物水族箱让人仿佛置身海底世界,箱中展示的海洋生物标本基本根据其在海水层中的真实分布情况呈现。“这里面有舟山渔场著名的鱼种——大黄鱼和小黄鱼。”刘冬燕说,“很多人以为小黄鱼长大了就是大黄鱼,其实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种。”
体味渔风海韵
舟山有“中国渔都”的美称,自古以来因渔业资源丰富而闻名。博物馆二层的“渔风海韵——舟山民俗陈列”展示了舟山渔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体现了极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
展厅里,近百艘渔业用船模型浩荡排列,生动展现了舟山渔场渔船云集的壮观景象。这些船模都是按照1︰40的比例制作的,包括油轮,渔政、渔业指导船,冰鲜船,运销、供销船,防疫、医疗船等30个种类。“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也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渔民主要的生产作业区域,北起辽宁、吉林,南至两广、港澳台,都有渔船进入舟山渔场作业,不同地方的渔船各具特色。”刘冬燕说。
一个长长的展柜前,不少观众在驻足拍照,柜中展示的是舟山传统庙会场景。整个微缩场景里约有200个3D打印的人物,他们组成一支长长的巡游队伍,其中有彩车、高跷、大旗、台阁等,穿插着花船、舞龙、船灯、鱼灯等各种表演,喜庆热闹,别具地方风情。在舟山,庙会是民众参与度很高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各个地方的庙会习俗也不一样。此处展示的是桃花岛上“稻花会”的场景,这种庙会一般在稻花吐穗时举办,故名“稻花会”。
“渔港街市”单元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和场景搭建,再现了20世纪50至80年代舟山渔港熙熙攘攘、商铺林立的景象。码头边停靠着几艘渔船,工人们忙着卸货、补给、修补渔具。渔需店里,几个渔民在购置网线、索具、滑轮等渔业用品。鱼行里出售着各种各样的鲜鱼,年轻的学徒正在仔细地称鱼和记账。
舟山人以岛为家、以海为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舟山锣鼓、舟山渔民号子等。
一幅幅生动活泼、光彩熠熠的贝雕作品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舟山贝雕由各种贝类壳体雕刻制作而成,是舟山市特色传统雕刻艺术之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冬燕介绍,舟山贝雕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根据贝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雕刻组合成风景、人物、花鸟等图案,尤以展现海风渔韵的作品最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