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习惯上把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引起的行为规范的差异称为“风”,把因社会文化不同而引起的行为规则的差异称为“俗”。 “百里异风,千里异俗”贴切地反映了各地风俗各异的特点。 风俗是社会的传统,由于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和长期的变迁,原有风俗中不恰当的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移风易俗”正是这个意思。 风俗是历史形成的,因此对社会成员有非常强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与社会道德和法律基础相辅相成的部分。
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以下这些节日,都不是从远古时代发展起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美好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在完善、逐渐渗透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的节气有关,这在文献上至少与《夏小正》、《尚书》有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的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和流行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与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的神话传说为节日增添了浪漫色彩; 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永远的纪念渗透到节日中。 所有这些,都融合在节日凝结的内容中,给节日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感。
到了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已经固定下来,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 汉代是统一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为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从原始崇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向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乐喜庆、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很快成为时尚的流行,这些风俗一直发展下去,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初,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除夕吃年夜饭、祭祀、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天是大年三天,祭祀也要供奉。 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什么工作也不做,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亲戚和尊贵的亲戚。 从春节的第一天到15日,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奢华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十五是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 节日有吃元宵、看花灯、弄社火、猜灯谜的习惯。 除了吃元宵外,各地还有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 陕西人吃“元宵茶”,用面汤加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 在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 云南昆明人多吃豆类。
二月二:
俗称“龙头”,又称青龙节,是一年农业投产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选菜、避免针线(防止“刺龙眼”)等。 这一节关于风俗的记载在唐代。 二月二吃喝玩乐,春节期间吃油腻的风,就要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扫祖坟,访春,忌烟火。
四月八日:
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庙会和朝山活动很多。
端午节:
也被称为端阳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主要有吃粽子和龙舟的活动,像青海一样,也有为了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而扎线、系在手脚手腕上、插柳树、系香包的习惯。
六月六日:
又名“晒绸子节”,有“六月六日晒绸子”的谚语。 这一天中午,要晾丝绸、丝绸、皮、毛等不经常穿的衣服,防止虫蛀。 此外,还有“反经会”、“晒袍会”等,陕西有捞河、打水、酿酒等活动,有的地方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唱歌、赶表、扔鲜花包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